大家健康网 > 养生人群 > 女性健康 > 子宫 > 宫颈息肉的病因

宫颈息肉的病因

发表日期:2015-08-13 16:06 |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本病好发年龄,多数学者说法不同,陈忠年[1]等认为40~60岁常见。本文190例中183例有年龄记载,绝大多数为已婚经产妇,好发年龄为36~55岁间。根据文载记载,我国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5岁。95%在39~56岁,39岁以前绝经者占4.25%。从本组统计分析,宫颈息肉发病率36岁前55岁后显着减少,除炎症外是否与内分泌改变有关,尚需认真探讨。

鳞状上皮恶变2例,腺体恶变1例,鳞状上皮恶变者只有1例,绝经后出血。此3例临床检查,宫颈光滑,有息肉摘除。病检息肉恶变。然后做宫颈涂片,其中2例细胞学诊断Ⅴ级,宫颈活检为原位癌累及腺体,另1例细胞学Ⅲ级活检慢性宫颈炎;1例腺体恶变临床少量不规则出血。息肉摘除病检:腺体恶变,宫腔取活检为宫体腺癌。可见宫颈息肉的恶变与宫颈或宫体的恶变并存。
5.4 恶变,本组恶变3例,年龄在50~60岁间。
5.3 宫腔息肉临床常有闭经或不规则出血宫内膜活检常呈增殖期变化,此种息肉多来自内膜基底层,对月经周期不敏感,所以息肉腺体常呈增殖期伴有腺样囊性增生。
5.2 宫颈阴道部息肉其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间质腺体多数形成纳氏囊肿,此种息肉形成的原因可能与炎症纳囊的脱垂或因撕裂伤后修补组织增生所致。临床为慢性宫颈炎症状。
息肉化生比较常见。本文化生性指息肉组织全部或绝大多数化生为鳞状上皮。本资料30岁以下者生育化生率较高,占本年龄组51.6%。其它各年龄组分别占18%左右。此年龄组化生率高,可能是生育年龄对局部刺激的抵抗性能增强的积极的机能适应作用。从息肉化生组织形态观察,亦是上皮下储备细胞增生,将柱状上皮与上皮组织分离最后柱状上皮脱落坏死。增生的储备细胞形成巢状,中心角化,或形成空泡,应与角化型鳞癌区别。本组对化生患者进行随访17人,6人复发,占随访数35%。复发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7人全部作宫颈涂片细胞学检查,分别诊断:Ⅰ级或Ⅱa级。复发者再次摘除与原切片作对比,二者基本相似,无一例恶变。储备细胞增生层次增多细胞排列紊乱,核大小不等,着色深浅不一。可见核分裂象,呈不典型增生。储备细胞增生化生成为成熟的鳞状上皮,可以长久不变。如不典型增生可能发生癌变。
5.1 子宫颈管息肉多数人认为因慢性炎症引起,增生突出子宫颈口宫颈息肉的病因,此型最多见占本文资料的80.20%。因突出颈口与外界接触感染,严重时表面溃烂形成炎性肉芽组织。临床表现为慢性宫颈炎症状。血管性者其根部血管伸入间质、分枝状生长。由于蒂长被挤压,间质血管回流受租,血管高度充血,管壁变薄,临床表现接触出血,或便后点滴状出血,血性白带等。腺瘤样型比较少见本文资料占4.20%。如子宫肉膜活检病例诊断腺瘤样增生,常视为癌前病变。息肉腺瘤样增生,应进一步检查,以防宫颈或宫体恶性病变并存。
5 讨论宫颈息肉临床症状不同,有时无任何症状,由妇科普查发现。亦有因接触性出血、白带增多、腰部酸痛等症状就诊。组织发生部位和形态不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4.4 息肉恶变复层鳞状上皮排列极为紊乱,核染色质深,大小不等。根据恶变程度与宫颈原位癌或癌组织图像相似。腺体恶变组织易碎,腺腔狭窄被覆腺上皮呈假复层,或乳头状。核深染或染色质疏松颗粒,间质少、与腺癌组织图象相似。
宫腔有蒂腺肌瘤常坠入宫颈阴道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大者几厘米,质硬,切面实性,或有小囊腔。镜下为平滑肌纤维交织排列,有少量子宫内膜腺体。表面常有感染,呈腺肌瘤。(本文未列入统计)。
4.3 宫腔息肉 指蒂长已坠到子宫颈口、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间质和腺体为子宫内膜型,表面炎性细胞浸润多少不等。
4.2 宫颈阴道部息肉 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宫颈息肉的病因下方结缔组织水肿或部分纤维组织致密,颈管型腺体腺腔大小不等或分枝状,间质或为疏松纤维组织、腺体缺如。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