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医学来说,男性在冬季补肾最佳,补肾的食物有多种,具体哪些补肾效果最好?想要补肾的男性们,跟小编一起来找询答案吧。
《本草纲目》称鸭肉可“填骨髓、长肌肉、生津血、补五脏”.《日用本草》称鸭肉可“补血行水、养胃生津”.
《滇南本草》称:“老鸭同猪蹄煮食,补气而肥体;同鸡煮食,治血晕头痛”.
中医学认为鸭肉性寒,除可大补虚劳外,还可消毒热、利小便、退疮疖,这是多数温热性肉禽类所少见的。
以鸭肉入食疗和药膳,民间认为肉老而白、骨乌黑者为上品,过于肥腻的老鸭应去掉油。
鸭肉性寒,故脾胃虚寒、腹部冷痛、大便溏泻、因寒者不宜多用。
以鸭肉为主的食疗方介绍如下。
凉血止血方
用于因血热妄行引起的咯血、便血或痔疮出血。
老鸭一只,去内脏及头足,砂锅清水炖至八分熟,加入鲜藕、鲜竹笋各半斤,炖熟,酌加盐、味精等调料,吃肉喝汤。注意不可加辣椒、八角等温热调料。
清热养阴方
用于阳热亢盛、阴液亏虚引起的高血压、高血脂、心脑血管硬化等证。
瘦鸭一只,去头及内脏,切块、砂锅炖至半熟,加水发海带和去皮切块的荸荠各半斤,文火炖熟,捞去浮油,分次吃肉喝汤。
滋阴养胃方
适合因脾胃有热、胃阴不足引起的口舌生疮、咽干口燥、食欲不振、大便燥结等症。
老鸭一只,洗净切块,保留鸭内金,炖半熟时加入百合100克、黑木耳50克(水发),文火炖熟,吃肉喝汤。调料中少用花椒、大料、桂皮,以免有伤胃阴。
利尿消肿方
用于因脾肾不足引起的小便不利、尿少、水肿。
老鸭一只去内脏,赤小豆半斤,先泡半日后用纱布包妥,与鸭共炖,快熟时加入冬瓜约500克,酌加调料,文火炖熟,以喝汤为主,盐不可多加,以保持清淡。
除了上面说的鸭肉能补肾,其实还有许多食物也是可以起到很好的补肾效果的。
鹿茸
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等作用,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妇女宫冷不孕,小便频数,腰膝疼痛,筋骨无力等症。
鹿茸含激素、胶质、磷酸钙、碳酸钙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可增进性腺功能,增强机体代谢,消除疲劳;促进溃疡和创口的再生,加速愈合,并能促进骨折的愈合。
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0.6克-3克。服用宜从小量开始,不宜骤然大量食用。
鹿鞭
鹿鞭,又名鹿肾、鹿冲,以粗大、油润、无残肉及油脂、无虫蛀、干燥者为佳。
但素体阳盛者慎服。鹿鞭使用方便,可泡酒,制作药膳,若是老鞭可以直接生吃。中成药鹿阳强肾胶囊中含有此成分。
仙灵脾
也称淫羊藿,有补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妇人宫冷不孕,肾阳虚性高血压,更年期症候群,腰膝无力,牙齿松动,头发脱落以及风湿筋骨疼痛等症。
仙灵脾主要含有淫羊藿甙等,仙灵脾提取液有雄性激素样作用,能促进精液分泌、降血糖;有提高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并能促进抗体形成。
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5克-15克。
枸杞子
既能养血益阴,也能补肾阳,用于肾阳不足的腰膝酸软,也可治疗头晕眼花,糖尿病等,是卫生部批准的药食两用食物。
汤剂用量为4克-10克。
海狗肾
有温肾,益精补髓的作用,用于腰膝冷痛等症。
本品多入丸散剂,每次用量3-6克。
海马
有温肾,调气活血的作用,用于遗尿、虚喘以及治肿瘤和疔疮等症。
巴戟天
有温肾,益精,强筋骨,祛风湿的作用,用于肾阳不足宫冷不孕,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及风湿病等。现代研究表明,巴戟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一般汤剂用量为6克-15克。
补骨脂
种子入药,主要用来治疗肾阳不足、下元虚冷、腰膝冷痛、尿频、遗尿、肾不纳气、虚喘不止、脾肾两虚、大便久泻、白癜风、斑秃以及银屑病等疾病。
补骨脂对心血管疾病也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实验指出,补骨脂与黄精、狗脊、续断、赤芍等中药组成复方,做成煎剂,能够增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
菟丝子
有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作用,用于腰膝酸痛,糖尿病,小便不禁,目暗不明等症。
菟丝子含糖甙、维生素A样物质,动物实验有收缩子宫和抗利尿的作用,本品煎汤内服一日量10克-15克。
龙眼干
用于肝肾亏虚所致的血虚失眠,心慌等更年期症状。
鳖甲
鳖甲具有明显促进人体的抗缺氧能力和抗寒能力,减缓疲劳方面的效果更佳。鳖甲可增加血浆白蛋白,从而可有效防治肝病所致的贫血。
栗子
栗子性温,味甘,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女性腰痛者,最宜食用。
海参
研究表明,海参可用于提高记忆力、延缓衰老、预防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海参的补肾润燥、益气养血功效很好,经常用于治疗小便频多和肠燥便秘等病症。
何首乌
何首乌通过降低脑内和肝中的丙二醛含量,起到良好的抗衰老效果,其次,何首乌可促进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血脂等效果也很明显。
黑芝麻
黑芝麻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氨基酸在维生素的作用下,能加快人体代谢,多吃黑芝麻能预防贫血、活化脑细胞,黑芝麻还可治疗肝弱所致的眩晕、四肢乏力等病症。
总结:补肾的食物太多了,在冬季闲暇之余,不如天天做美食,吃的营养又补肾,真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