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人们为了抗寒,便开始进补了。冬天属水,而人体的肾亦属水,到了冬季,肾较易受到伤害,故而冬季应以补肾为宜。五味中咸是入肾的,而甘是克肾的,能够了解这个理论,在冬季进补时就可以有一些选择。
进补包括食补和药补两类。食补方法因人因地而异,一般阳气偏虚的人,可选羊肉、鸡肉、狗肉等。气血双亏的人,可用鹅肉、鸭肉、乌鸡等。对于不宜生冷又不宜食燥热的人,可选用枸杞子、红枣、核桃肉、黑芝麻、木耳等。药补则一定要遵医嘱,一人一法,切不可全家上下齐进补。
同时,为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就是打基础的意思。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也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用以调整脾胃功能。还要遵循:“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古训,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调节饮食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同属冬令,西北地区于东南沿海的气候条件迥然有别;冬季的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狗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类;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除此之外,还要因人而异,因为食有谷肉果菜之分,人有男女老幼之别,体(体质)有虚实寒热之辩,本着人体生长规律,中医养生原则,少年重养,中年重调,老年重保,耋耄重延。
故“冬令进补”应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不可盲目“进补”。
从中医的角度,立冬时节最适宜用艾灸的方法来保健身体,这一天临床应用两个穴位即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神阙:该穴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温阳散寒、温经逐痹、行气活血、祛湿通络、回阳固脱、扶阳培元,从而起到疏通经络、调达脏腑、扶正驱邪、调整阴阳、防衰延年的作用。另外,灸神阙在诸多保健疗法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正以其简便易行、成本低廉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艾灸神阙可预防感冒提高免疫,所有的慢性病患者都可艾灸此穴,具体操作,艾条温灸儿童20—30分钟,或艾柱隔姜、盐灸5—7壮,成人30—60分钟,艾柱灸7—15壮。
关元:该穴为生殖、泌尿系统疾患的卓效之穴,古今已作为保健要穴。其主治功能可概括为培肾固本,调气回阳。灸法借助火力,温通经络,行气活血,补益阳气,施之关元,使肾中精气盛而体日壮。男科、妇科炎症、男性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女性阴冷都可艾灸关元穴,具体操作艾条灸60—120分钟,艾柱灸100到300壮。
错过立冬的人也可在冬至那天施灸,方法同上。
立冬起居运动应做一下6点
1出“点”汗
冬季属阴,养生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其不能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暖”是达到了,但是“暖”过头了,反而容易引发病症。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出点汗,这样才能强身体。
特别是现代人冬季频频沐浴,不符合阳气内藏的养生原则。水热所迫,汗出淋漓,很易感寒生病。北方冬季一周洗澡一次是比较合适的,南方冬季3天洗澡一次较合适。至于锻炼身体要动静结合,跑步做操只宜微微似汗出为度,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
2调“点”神
冬天寒冷,易使人身心处于低落状态,感到压抑。要改变情绪低落的最好方法就是活动,当然要因人而异,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跳舞、滑冰、打球等强度不等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是消除冬季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3早“点”睡
冬日阳气肃杀,夜间尤甚,古人主张人们要“早卧迟起”。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早睡以养阳气,迟起以固阴精。因此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有利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要注意保暖,多晒太阳,外出注意防寒,减少冷空气对身体的刺激。
4通“点”风
冬季天冷,有些人喜欢紧闭门窗或蒙头入睡,这是很不好的习惯。因为冬季室内空气污染程度比室外要严重数十倍,人们应注意经常开门窗通风换气,以清洁空气、健脑提神。除了白天要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外,晚上也应开小气窗通风。
5护“点”脚
冬季健脚即健身。人们必须经常保持脚的清洁干燥,袜子勤洗勤换,每天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有条件的话最好同时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活动双脚。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以促进血液循环。此外,选一双舒适、暖和轻便、吸湿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用心护“点”脚,冬季养生才能事半功倍。
6防“点”病
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使慢性病复发或加重,寒冷还会诱发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使血压升高和溃疡病、风湿病、青光眼等病症状加剧。因此,患者应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对机体的不良刺激,备好急救药品。同时还应重视耐寒锻炼,提高御寒及抗病能力,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