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秋季,紫外线不强烈了,对于经常晒太阳补钙的老人来说,这时他们会自觉的补钙,这样的想法对吗?老人补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感兴趣的朋友跟小编一起来看看。
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
最安全有效的补钙方式是在日常饮食中加强钙的摄入量,而且食物补钙比药物补钙更安全,不会引起血钙过量。
老人每天坚持喝两杯牛奶,多吃奶制品、虾皮、黄豆、青豆、豆腐、芝麻酱等含钙丰富的食物。
其次,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少喝咖啡和可乐,不要吸烟,这些都会造成骨量丢失。除此以外,晒太阳和户外运动也有利于钙的吸收和利用。这些都是安全的补钙方法,老人们根本没有必要每天服用钙剂。
有关专家指出,现在有不少中老年人,把补钙剂当做抗衰老的营养品服用,结果反而造成骨折、异位钙化等病,甚至一些肾结石、动脉硬化等病的发生也与过度补钙有关。在鼓动人们补钙的广告铺天盖地的情况下,宣传科学补钙知识已成了医生不能不做的工作。
近年来,在众多生产补钙产品厂家的炒作下,补钙市场极度扩张,以前只局限在缺钙儿童中服用的钙制品,如今已在各个年龄段消费者中盛行。
而且,钙制品基本上都是在OTC药店中出售,消费者很容易不经过医生指点就自行服用。
费者很容易不经过医生指点就自行服用
据介绍,老年人的身体与青少年相比有很大不同,各方面的功能都发生了退化,体内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一样,尤其是对于成骨有很大作用的钙元素,能否对防治骨质疏松起到积极作用,完全取决于骨质状况。
中老年人一般骨质状况较差,有些人骨胶原、蛋白质缺失严重,钙元素已不可能沉积到骨骼上,这时如果仍一味地补钙,只会使大量难以沉积的钙在体内游走,并沉积在不该沉积的地方,导致异位钙化、肾结石等病的发生。骨质疏松患者在摄入大量钙后如果不能正常吸收,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性还会大幅上升。
补钙更要补胶原蛋白
专家指出,骨骼健康是指整个骨骼系统的健康,包括骨、软骨、关节、肌腱、韧带等。而单纯补钙只能促使成骨,并不能保证整个骨骼系统的柔韧性、灵活性、防震性、抗张力及整体的协调性。因此,对于中老年人,只有全面补充骨骼营养,使骨骼中的营养成分得到均衡配比,才能使整个机体坚强、柔韧而有弹性。
据介绍,很多中老年人可能都有走路缓慢、关节咔咔响、蹲下站不起、晨僵、身高变矮、驼背等症状发生,这些都是中老年人骨骼系统病变、衰老的征兆,主要是由于骨骼系统中的结缔组织营养缺乏所致。
很多中老年人可能都有走路缓慢
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的重要成分,以不溶纤维的形式存在,具有高度抗张能力,是决定骨骼、软骨、肌腱、韧带以及皮肤角质、血管等组织柔韧度和弹性强度的重要成分。
在骨骼有机物中,胶原蛋白占90%,身体吸收的钙必须依附在胶原蛋白上才有可能大量沉积于骨骼中。同时,它还存在于关节中,决定着关节的润滑性、防震性;存在于软骨中,使软骨减少摩擦;存在于基底层中,使其具有良好的变形性和分隔性。因此,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补钙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只有加强包括镁、锰、锌等营养均衡的调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骨骼健康。
补钙误区
钙补得越多越好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吸收得也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其实不是这样。通常,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需要摄入800毫克的钙,过量补钙并不能变成骨骼,反而会引起并发症,危害老人健康。
钙是这样被人吸收的:钙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液,形成血钙(即血液中钙的含量),再通过骨代谢,把血钙进行钙盐沉积,形成骨骼。不是说钙吃得越多,形成的骨骼就越多。血液中钙的含量必须保持在一定水平,过多或过少都不行。过量补钙,血液中血钙含量过高,可导致高钙血症,并会引起并发症,比如肾结石、血管钙化等。
许多老人误认为,钙补得越多
治骨质疏松不辨病因
骨质疏松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和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女性绝经期后出现的骨质疏松,老年男性出现的骨质疏松都属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由某些疾病或是某些诱因(如药物)而引起的骨质疏松则属于继发性的骨质疏松。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治疗手段不一样,千万不能不加区分,一律补钙,否则会出现并发症。
继发性的骨质疏松,如钙营养不良等引起的骨质疏松,补充钙剂就非常有效;而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就不能依靠补钙来治疗。绝大多数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这类老年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比如绝经期女性可补充雌激素等,盲目补钙没什么作用。
因此,专家提醒,中老年人,补钙的同时还应注意补充胶原蛋白。只有加强包括镁、锰、锌等营养均衡的调补,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骨骼健康。
总结:文章中讲了,光吃钙片是吸收不到钙元素,反则对身体不好,补钙的同时需要补充胶原蛋白,以便更好的吸收钙,还能补充营养,让身体更健康。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