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网 > 四季保健 > 节气养生 > 立春养生 > 清明节做这件事一年平安

清明节做这件事一年平安

发表日期:2019-07-26 | 文章来源 :互联网
清明节养生吃什么艾叶青果强身保平安

2015年清明节来临在即,除了上坟、踏青等传统习俗外,各地也有不少的美食。清明节养生吃什么好?在我国的南方,家家户户都会选在清明节吃艾叶青果,即俗称的清明果。民间对此有说法,称吃清明果不但可以强身健体,也可以保平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种果子通常是用艾叶,鼠曲草等混合着糯米粉做成的一个个圆形的或是饺子状的糕点,根据个人口味,可以做成甜味或咸味。清明果主要是江浙一带盛行的清明必备的节日糕点。

清明果之所以采用艾叶作为原料之一,原因主要跟艾叶具有抗菌、平喘、祛痰等作用有关,在春季气温升高的同时,各类病菌也跟着开始活跃,这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副作用。容易引起各类病菌感染,所以,在清明期间吃一些艾叶做的果子,对身体有很好的杀菌作用,有利于强身健体,有病治病,没病可以防病。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由于艾叶性温,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多吃也没有伤害。而且,在中医上,我们经常用艾叶制成艾条,来做艾灸,能够有利于经络的疏通、消淤止痛。这种方法,从古代的时候就开始盛行,并且适用范围非常广。

如果你想做清明果,却又找不到艾叶,不会煮艾叶,该怎么办呢?不要着急,这时候我们可以用楚医牌艾草青粉来代替,这是一种采用天然艾叶研制而成的产品,由于其产品成分天然,是人们用来制作清明果、艾叶粑粑的原材料。


清明出行六提醒

清明节前后,天气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老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很容易遭受风寒侵袭,患上感冒。她建议读者,扫墓、踏青时出门不宜过早,不要空腹上路;还要注意不要过度劳累,更要注意增添衣物保暖;同时尽量不要在外过夜,避免季节性感冒。

1增添衣物防感冒

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出游前应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并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另外,患有急性病、身体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少去踏青,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以防止过敏性皮炎的发作。

“扫墓、踏青,市民要注意防止过敏性皮炎、花粉过敏症等炎症的发生。”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崔英介绍说,花粉过敏症多由各种树木、蒿类或其他植物花粉引起,而眼下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症状。

2踏青防花粉过敏

尤其误食毒蘑菇后,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因为毒蘑菇属于阴毒类生物,若未及时救治,将造成生命危险。

专家提醒,如果误食有毒的或被污染的野菜,要饮用大量清水,进行人工催吐,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治。如果患者出现痉挛、休克等重度中毒症状,就不宜催吐,应第一时间送医院治疗。

3采摘野菜防中毒

此外,采摘生长于河边、水沟旁的野菜时,要看河水是否被污染,如果有工业污水排放于河水中,就不要随便采摘,谨防食用被污染的野菜后造成中毒。

在采摘野菜时,首先要寻找自己熟识的野菜,例如灰灰菜、荠菜等,不可随便采摘;其次,不要随便采摘生长于路旁的野菜,因为大量汽车的尾气排放使路边的野菜铅含量超标,因此不主张食用。

扫墓、踏青后,剜野菜带回家也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4慎吃野菜防中毒

“扫墓时一般要焚烧纸钱,但这会产生烟灰,容易对眼睛造成意外伤害。”郑州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候习武告诉记者,一旦焚烧后的烟灰、空中飘飞的粉尘进入眼睛,就会引起眼部过敏、角膜炎、结膜炎等症状。候习武说,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用清水或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冲洗眼睛,简单处理后到眼科就诊。

扫墓时不要戴隐形眼镜,避免粉尘进入隐形眼镜内部,对眼睛产生刺激引发炎症。并且,焚烧纸钱时不要过于靠近,以防烟雾刺激到眼睛。

5烧纸钱时护好眼

在此提醒,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血压偏高的人,扫墓时一定要注意稳定情绪,不要悲伤过度,且身旁最好有亲人陪伴,带上常用药品或急救药品,以避免突发疾病。

“清明节是我们对亲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但也正是心肌梗塞、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马婉颐介绍说,很多扫墓者、尤其是老人,看到亲人的墓地时很容易睹物思人,悲痛不已,从而导致情绪激动、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6控制情绪防心病

建议,老人在扫墓时最好拄拐,并且需要有家人陪同,一旦摔倒,需立即就医。此外,若有儿童随去,家长需看护好儿童,禁止其攀爬,以防出现意外。

每年清明时节,都会有一些老人、儿童因扫墓踏青而不慎摔倒受伤,轻者扭伤关节,重者出现骨折。对此,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刘新江提醒说,由于墓地多在山坡等崎岖不平处,因此长时间缺乏运动的人很容易出现关节韧带损伤、肌腱拉伤等情况,“尤其是老人,如果不慎摔倒,还可能会骨折”。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