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健康网 > 生活常识 > 礼仪常识 > 老年人就医治病几大误区

老年人就医治病几大误区

发表日期:2020-07-29 | 文章来源 :互联网

  通常老年人生病不爱去看医生,拿现有的药对付一下,但是老年人发病率快,吃了要经常体检之外,及时就医也非常重要,就医需要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吗?一起来了解一下。

  据统计,老年慢性病患病率10年来上升了4%,尤以高血压、冠心病、骨关节病和脑血管病发病率最高,且城市高于农村。还有些疾病发病率增长非常快,如糖尿病患者已较10年前增加了3倍。但调查显示,老年人患病后两周内的就诊率只有45.7%.

  患慢性病也要定期就诊

  不少老人了解一定的自我保健知识,或“久病成医”,在家里备了小药箱,认为慢性病在家治疗既省事又省钱。还有的慢性病患者,凭着自己多年看病吃药得来的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的“他人经验”给自己开处方,这样做隐患很多,弊大于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专家点评:有些疾病发病初期的症状可能与老年人原有的某些慢病相似,如果得不到及时、规范的治疗,往往会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即使是慢性病,也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定期复查,不能过于依赖小药箱或自己的“经验”.老年人对待疾病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被医生怀疑为肿瘤、冠心病时,更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看病要有全科意识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关系,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可能性增大,而老年人通常是哪儿不舒服就看哪科,专科医生往往也只看本科病种,缺少全科意识,这样对老年人十分不利。

  

  ■专家点评:看病前最好先由全科医生诊断一下患有哪些疾病。再请医生建议主要应先治哪种疾病,辅助治疗哪种疾病。这样既节省时间,又有利于身体恢复健康

  别把心理问题不当病

  抽样调查显示,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和大脑功能的退化,使70%的老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而这些老人却很少去看心理医生。心理问题现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

  ■专家点评: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也不懂得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使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受到影响。老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看心理医生,进行心理调整,多与人沟通,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吃药不能跟着广告走

  过分相信广告,是老年人用药的一大误区。

  

  ■专家点评:老年人既担心自己有病,又怕到医院检查出病,就自己看广告买药。结果常常是药不对症,花了不少冤枉钱,也没有治好病。因此,吃药最好听从医生的意见,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少花冤枉钱。

  用药剂量、疗程要遵医嘱

  程阿婆得了胃病,看病时医生给她开了一种药,并嘱咐她吃完后复查。她一吃就感觉好多了,药吃完了她没再去看医生,而是自己到药店买来这种药服用,且一吃就是半年,直到出现持续腹痛、腹胀的症状才上医院。医生说是药物服用时间过长所产生的副作用。为了减少上医院的麻烦,自己随意改变药物的剂量和疗程的现象,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

  ■专家点评:自主用药对于老年人来说是最危险的。因为有些药物对于一些病症有缓解作用,但是大量临床试验发现,许多药物长期服用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很多老年病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最好按医嘱服用。应选择安全、可靠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对长期服用的药物定期进行适当的更换。

  怎样才能少花钱看好病

  

  ■专家建议:发现自己从未出现过的症状和体征,最好直接去大医院挂专家门诊号,挂号费虽然贵一点,但可以避免误诊和漏诊。得了危重病也要去大医院,以免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对于患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则可选择小医院,因为这些病目前已有标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哪一级医院诊治没有太大医疗质量的差异。看病时要带齐以前的病历,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便于医生诊断。

  中老年人看病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

  患者不愿意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检查,自己点名要药。这类多为一些中老年慢性病患者。他们自认为久病成医,当医生提出根据病情需作必要的检查时,他们常常觉得麻烦,没有必要。哪里不舒服,拿点药吃,症状减轻了也就算了。

  比如,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连测血压也认为多余,以至于长期作一般性头痛治疗。

  误区二:

  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盲目地给自己下结论,跟着广告走。这类人多为一些有文化、懂一点医学常识的中老年患者。

  

  他们比较注重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往往会因某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了异常或是长了什么东西而整日不思茶饭。还有一些中老年患者,把药品广告中的适应症硬往自己身上套,一味跟着广告走,千方百计要求医生多用“好药”、“贵药”、“新药”.有的患者更是一种药还没用完一个疗程,就要求医生另换新药。

  误区三:

  依赖和滥用保健品。众所周知,保健品只能对疾病治疗起辅助作用,况且有的保健品只是“食”字号。而有些中老年患者明明患有某方面的疾病,却不遵医嘱,一味依赖和滥用保健药品。

  误区四:

  很少关注自己。他们即使有病去看医生,也不愿详细述说病情。有的患者甚至在初诊中已发现有点疑问,需作复查确诊的,也视作儿戏。究其原因,主要是自认为身体一向很好,没有什么不适感觉,思想上放松了警惕,其结果是小疾酿成大病。

  误区五:

  习惯经常看医生,有疑病倾向,这类人约占内科门诊病人的10%.他们总觉得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疾病,但经常去看病,说自己想象中的不舒服症状,但经医生检查,一般又没有器质性病变。

  

  中老年人补钙前先养胃

  中老年人多缺钙,缺钙容易引起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变化造成的脊柱侧弯等病。他们比较关心的是:饮食习惯和年轻时差不多,为什么到了中老年就会缺钙呢?

  中老年人缺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消化吸收不好,饮食中的钙吸收不充分;二是吸收入血液中的钙转化到骨骼上的不够多。因此预防骨质疏松不要一味补钙,要从钙的吸收和转化上动脑筋。

  要想吸收好,首先要养好胃。生、冷、硬以及辛辣刺激的食物要少吃,以免伤胃。中年以后的肠胃比年轻时更需要照顾和呵护,经常喝粥可以养胃,熬粥时放些薏米、芡实、莲子、红枣等,可以健脾养胃。白面汤养胃,而且容易消化吸收,煮面汤时多煮几分钟,面汤泛黄时味道好,养胃效果也好。《本草纲目》上说,地域不同,面粉的性味也有差别:西部的面粉性偏凉,南方的性偏温,北方的性平,因此煮面汤最好选用北方产的面粉。另外,经常揉按足三里穴、背部的胃俞穴也可强健脾胃。

  食物中的钙经肠胃的消化吸收进入血液,骨骼缺钙时再转化到骨骼中。在血液中的钙转化到骨骼的过程中,维生素C和维生素D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适量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D,才能增加血钙含量。苹果、橙子、柚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每天选其中的一种吃一两个就够了;而每天一两个小时的日光浴是补充维生素D的最好方法。如果要补钙的话,豆制品和鲜牛奶最好。如果因乳糖不耐受喝牛奶拉肚子,只要在喝牛奶前吃几口馒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另外,补钙也可适量选择钙片等微量元素钙。

  好多老年人都有吃几种、几十种药物的习惯。老年患者多为多种系统疾病并存,所需治疗药物也相对较多。在多种药物一同服用时,最好要咨询医生,请医生对患者作出一个用药指导。

  据统计,同时应用5种药物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6%.因此,老年人用药必须警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老年人药物的治疗量和中毒量更加接近,也可增加药物毒副反应的发生率,而且老年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性较年轻人更大,因此老年人用药种类、剂量更需因人而异。所以用药首先应弄清病情,明确诊断。

  同时,老年人患病后应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盲目长时间服药,并且要定期随诊,咨询医生后,再调整用药。

  结语:现在的医院会存在乱收费的现象,因此,他们往往对检查结果不满意,频繁往返医院。不论心里还是生理上出现问题都应该及时就医。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心理科,这类中老年病人不妨去看心理医生,对症治疗才有效。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