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黑幕:每副餐具至少经过9双手
所有工人都没有戴手套、帽子、口罩和穿工作服,直接穿着自己的衣服,徒手包装。包装间共9个工人都是徒手包装。也就是说,一副餐具在送到餐桌前,已经过至少9人的徒手触碰。
2黑幕:捡起掉地上筷子直接包装
经过消毒的不少筷子还是湿漉漉的,有时会沾有脏东西,工人会徒手挑出脏东西和破损的筷子,然后将筷子理齐,放在包装机上包装。有时筷子掉在地上或是包装机的边沿上,工人就重新捡起来,不经过任何消毒就直接包装。
3黑幕:不用洗手就上工作台
不但工作前不用洗手,工作时离开了,重返操作台也不用洗手。比如有的工人出去了一趟,用扫把扫地了,手被割伤流血了,碰到地上的脏东西,用手擦汗了或是扎头发了。都没有人会要求或督促他们去洗手,工人都是继续用脏手工作。
4黑幕:残渣和餐具同过传送带
工作的近一个小时里,记者发现,食物残渣和碗筷一起经过高温消毒后,被送到传送带上,如被水泡得发白的西瓜皮,湿漉漉的大块牛肉,咬了只剩一半的玉米,白花花的半只鸡爪等,其中排骨、蛏子壳、辣椒等是最常见的残渣。运着食物残渣的传送带,也无需定时清洗,脏了就用抹布一抹就好了。
5黑幕:消毒后碗筷直接摆地上
下班后,记者趁着工人们都离开包装间后,留在车间观察发现,一些消毒后摆放在篮子里的餐具,直接放在地上,上面还停着苍蝇。
6黑幕:消毒后仍有污迹用抹布擦
包装时,工人们会挑出明显没被清洗干净的餐具,丢到另外的篮子里,下班时重新拿去清洗。比如,沾有辣椒或是大块有色污渍的餐具。
7黑幕:餐具消毒竟只有两三秒
一名老员工透露,因为杯子多,工人少,有的杯子没有倒扣好,就送进消毒箱里,所以有的水没有烘干。他还说,消毒不到位主要是因为消毒的速度太快了,消毒的机箱大概只有两米长,整个消毒过程也就两三秒,餐具送进去马上就出来了,怎么可能消毒干净。
老下馆子吃出慢性病专家告诉记者,本次研究共调查了2204名下馆子的消费者,涉及998种菜肴,其中包括主食167种、凉菜240种、炒菜557种、汤羹34种。调查结果显示,下馆子吃饭每人一餐摄入的脂肪和钠,超过全天推荐的摄入量,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
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外出就餐时主要存在三大问题。
1油多盐多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每天食盐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钠2200毫克),而下馆子的人一顿吃下去的钠就有2902毫克,一顿吃的量比推荐量一天还多。
2畜禽肉类太多
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日摄入畜禽肉类应控制在50~75克之间,而在外就餐一顿可平均吃进120克肉类,再加上水产50克以及蛋类,动物性食品摄入总量较高。
3主食相对较少且过精
人们下馆子更加偏爱精细制作的点心和面食,使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偏低。专家提醒,如果长期这样吃,势必导致慢性病高发。
下馆子千万别点四种菜1主食:面条饺子最咸
调查发现,面食类食品含盐量较高,普遍高于米食类。面条最咸,一小碗面条(50克)光是面条就含350毫克钠,加上调料含盐量更高。其他的高盐主食依次为饺子、家常饼、包子。而我们印象中觉得口感较咸的炒饭,含盐量反而排在后面。
专家建议,在外就餐时,尽量选做法简单的主食,比如白米饭、白馒头、蒸煮粗粮等。如果要喝粥,尽量少选带肉的粥,比如皮蛋瘦肉粥、艇仔粥,不妨多选红豆粥、绿豆粥、玉米粥等。
2凉菜:小凉菜也是重口味
人们往往以为,清淡的凉菜可以起到开胃、调味、配合主菜的作用,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次调查发现,餐馆里的凉菜往往也是“重口味”。100克水产类凉菜(比如凉拌海蜇,咸鱼等)、酱肉等含钠量可达500毫克,之后依次为蛋类、肉类、菌藻类、豆制品类。凉拌蔬菜钠含量相对较低,为280毫克。
专家建议,酱肉、腌制小菜等凉菜含盐量很多,最好少吃。凉拌蔬菜类比较清淡,可以适当吃一些。建议点凉菜时选择生菜蘸酱的方式,尽量少吃盐。
3热菜:四种做法菜很咸
烹制的热菜类菜肴是高盐含量的“重灾区”,炒、炖、煮、炸、煲等各类烹制方式,含盐量均不低。从菜品种类来看,鱼、肉类菜肴(包括肉汤)的钠含量平均在440毫克/100克以上,炒菜类在250毫克/100克左右,吃一盘(八寸盘)带肉的炒菜,钠摄入量就已远远超过推荐的一天摄入量。从菜系上讲,川菜往往高油高盐,比如水煮肉等,东北菜善炖,盐都加在了汤汁中。从烹调方法上看,砂锅类、干锅类、卤水类、豉香类菜肴常常比较咸。
专家建议,想要控制盐,不仅要控制咸味也要控制“鲜”味。因为很多鲜味调味料,比如盐、酱油,味精、鸡精等都是钠的主要来源,而控盐就是要控钠。点菜时不仅要注意荤素搭配、色彩搭配,也要注意烹制方式的搭配,尽量少吃高盐食品。最后,专家呼吁消费者,主动要求餐馆要少放盐,全社会一起来呼吁和创造低盐就餐环境。餐馆也应逐步完善咸味分级,把菜肴的咸味分为不同等级,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饥肠辘辘时来一盘热腾腾的盖浇饭成为很多人的选择,食用方便、饭菜结合、美味可口是大家对它的评价,但从营养和健康的角度来说,目前有不少盖浇饭存在油盐超标等问题,长期吃这类盖浇饭,可能会带来高血脂的风险。
4油盐较多的菜
黑乎乎的酱油,同时泛着亮亮的油花,满目皆是。固然这种盖浇饭吃得香,开胃下饭,但同时也可能造成盐和脂肪摄入量超标,尤其不适合肥胖和高血压人群食用,对于健康人来说,也应减少吃此类盖浇饭的次数。
食物光鲜的外表下隐藏着什么秘密在这个忙碌的社会,越来越多人选择远离充满油烟的厨房,在餐馆里解决“口腹之欲”,特别是现在冬天要来到了,很多朋友都喜欢到饭店吃火锅喝啤酒,我也喜欢去吃的畅快喝的爽快。可是,食物光鲜的外表下,又隐藏着哪些不能说的秘密?下面为大家一一揭开。
1秘密:滋补汤基本没营养
“说现在餐馆里的滋补汤九成九都是假的,一点儿也不夸张。”中国烹饪大师、中国烹饪协会名厨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烹饪协会副秘书长石万荣表示,别看菜单上写着天麻、当归、乳鸽、甲鱼等补品,再配上少则58元、68元,多则几百元的高价,里面却基本没营养。
其实,现在市面上名目繁多的汤都是先用最便宜的大棒骨熬制成汤底,再加入事先煮好的猪蹄、乳鸽,出锅前加入 党参、当归等气味重的中药来掩盖猪骨的腥味。此外,有些店家力推的熬制几天的汤其中也有许多问题,因为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汤煲得太久反而营养尽失,汤中的脂肪和嘌呤含量也会大大增加,所以人气美食提醒大家,在餐馆就餐时,不妨点现做的西湖牛肉羹、豆腐汤、西红柿鸡蛋汤等家常汤。若是宴请,也可以点银耳羹等,反而更健康。
2秘密:活鱼活虾走过场死鱼死虾全上桌
一桌菜里,最提档次的就是鱼虾等海鲜。点餐后,总有服务员拿网兜捞出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让顾客过目。可是,真正上桌的,还是你看到的那条鱼吗?其实在很多餐馆,那几条活蹦乱跳的鱼就是展示品,上桌的都是死鱼死虾。因为在一般的餐馆,海鲜类的流水量并不会太大,但是又必须有鲜活的撑门面,那些剩下的死鱼,就被不知不觉换上了饭桌。
其实,这些活鱼活虾其实很容易辨认。一般来说,鱼眼突出、鱼肉有弹性、表皮完整的大多是鲜鱼。有些鲜鱼在蒸制过程中肉会裂开,这也是新鲜的标志。鲜虾的尾巴是张开的,头是黑色的,一眼就可以辨认。总体来说,想吃新鲜的海鲜,最好选择专卖海鲜的酒楼或人流量大的餐馆,在这些地方水产品流动快,吃到不新鲜的概率要低。
3秘密:海鲜卖的全是水
说起现在餐馆卖海鲜短斤缺两的问题,许多销 售商都是直言不讳:一般来说,买一斤能给够八两就不错了。有些不地道的餐馆,说是一斤其实也就五六两。其实,海鲜的利润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高,据记者了解,酒楼卖388元一斤的龙虾,很可能进货价就要200多元,再加上租金和人工成本,卖388都未必有得赚,所以只能在秤上做文章。300多一斤的龙虾,短一两就是30多,而且,这部分可都是纯利润。
宴请时点海鲜是为了档次,一般人也不好意思计较分量,而餐馆就是抓 住消费者的这种心理,才敢堂而皇之地短斤缺两。自家人如果想吃海鲜,可以点按个收费的,比如扇贝、大虾等,价钱比较透 明。如果有条件,还是自己买回家做比较好,毕竟去水产批发市场可以挑到鲜活的,而且可以自己带个弹簧秤,保证分量。
4秘密:“秀色”并不“可餐”
自己在家炒肉时,无论厨艺多好,牛肉炒后就是褐色的,猪里脊就是灰白色的。这是因为,加热后,肉中的“血红素”被氧化,就会变成褐色或浅灰褐色。可为什么一些餐馆中的肉菜颜色鲜艳呢据记者了解,许多餐馆中的肉使用了发色剂—亚硝酸盐。根据国 家标准规定,亚硝酸盐可用于火腿肠等熟食制品中,但对于餐馆用来炒菜并没有限制。
因此,餐馆在炒肉菜前,会对肉制品“润色”,这样炒出来的肉质鲜 嫩,颜色也很好看。有一些餐馆制 作的“三黄鸡”也会加入色素,让肉看起来更黄。还有一些凉菜,像海带、海白菜、贡菜等,也是加了相应的合成色素,看上去更加新鲜漂亮。在这里给大家支一招,就是出去吃饭您切记:厨师做出的菜可能比你做的好吃,但食物的颜色是我们无法改变。如果你点的菜肴过于鲜亮,那就很可能是“化妆”过的。现在很多菜谱都带图片,那些看起来过于鲜艳的菜,还是少点为妙。
5秘密:瓶装饮料最合算
很多人觉得:平时五六块钱的饮料一进餐馆,身价至少得涨到10块钱,点起来有点亏。其实并不是这样,可乐、橙汁等饮料的价格,大家在超市都能看到。虽说到餐馆里涨了价,但其实是最划算的。餐馆的真正暴利来自于鲜榨果汁,这些都是香精勾兑出来的。
一个半个水果,加上增稠剂、果味香精,再倒入纯净水,放入榨汁机搅匀,就是以假乱真的鲜榨果汁。而在餐馆里,点瓶装饮料是性价比最高的。出于健康考虑,还可以点零热量的茶水。所以如果大家下馆子,可以选择多点些“简单”的菜。如果原料只有一两种,不超过三种,那么其中就很难混入不新鲜的了。
结语:以后大家在下馆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不要轻易被餐馆给蒙骗了。其实大家有条件的最好还是在家吃,因为外面的卫生实在让人难以放心,花了钱还赔了健康,这样不是得不偿失吗,因此大家还是尽量在家吃吧。
大家健康网(http://www.djjkw.net/)专注于大众健康保健,传播健康知识。
大家健康网_倡导健康生活